何謂監控系統
何謂 監控系統
綜看台灣市面上監視系統,多到數不清,幾乎三五間民宅就安裝有 監視器,大家口中所謂的 監視器,就目前看來,幾乎都還以CCD 類比 視頻影像為主的架構,大家為何都說是 數位 監控呢??其實只是透過一台電子設備,將影像以同軸纜線方式傳回錄影機,而錄影機以CPU晶片做影像的壓縮,並將影像以”數位”檔案方式分段儲存,只是以前的影像儲存在錄影帶(VHS/UHS)裡面,現在市面上的卻是儲存在硬碟裡面,真正說來,並不是真正的 數位 監視系統。
為何說不是真正的 數位 監視系統:
真正關鍵在於 監視器 鏡頭仍是”類比”影像,類比 影像是以水平掃描方式傳達影像,因此 類比 監視器 首要規格就是掃描條數,條數越高越畫質細膩,鋸齒狀紋路越少,但是仍有極限,況且類比影像是以50歐姆同軸纜線傳送視頻訊號,訊號強度就是db值,一般常見48db~52db,db值越高,傳遞越遠,一般以250~350公尺為範圍,就算是以網路纜線 (對絞線) 佈線,再以絞線轉換器 (電感阻抗原理) 轉換為50歐姆,只是提升抗干擾的能力,還是 類比 訊號。
那如何判別類比 監視器 攝影機的好壞:
類比 監視器 攝影機是以CCD晶片成像,CCD要選擇攝影範圍 (解析度) 目前皆已達到D1畫素 (704 x 480) 即便有更高,錄影 的接受端 (DVR或電腦) 也不一定能接受;
因此在一定攝影範圍裡,最需要的就是細膩度 (水平解析度) ,也就是所謂的TV Line,目前發展700TVL~750TVL已算很高,TVL越高越能判別 監視器 影像裡的物體輪廓;
[wp_ad_camp_4]
而影像解析度、畫素都採用較高等級後,在夜間仍然無法看見影像,這就是需要”夜視”功能,光線是影像的來源,有光線就有影像,但是總不能晚上點個燈照亮吧,那要花你多少電費,照度不夠還不行,又不能太亮,業界發展是以”紅外線”光 (肉眼不可見光) 作為CCD 監視器 補光的機制,紅外線以LED調製為光譜850nm的波長,人類視網膜看不見,但是昆蟲的複眼就會看見,因此經常會有蜘蛛網在影像裡,讓你以為是魔神仔,其實只是昆蟲的趨光性所致;
但是部分的 監視器 是無法接受”紅外線”反射光源成像的,因為CCD或LANS (鏡頭) 缺少了濾光鍍層,自然無法成像,因此沒有”夜視”功能的 監視器 不見得可以加裝外掛”紅外線”光源做為補光效果的,如果有”夜視”功能具備的 監視器,還得考量夜間偏焦 (失焦模糊) 的問題,焦距 當然是透鏡組成,但是如果啟動”夜視”功能,畫面即成黑白灰階效果,缺少了色源,自然”焦距”會偏差;
但是大部分鏡頭為固定,不會自動對焦,只好用內建影像壓縮IC作修正,勢必會缺乏真實性,而且”紅外線”啟動後,反射的光源會缺少紅色(三原色RGB裡的Red),因此影像大多呈現深黑,偏綠或偏藍,因此會誤判物體顏色;
既然光源提供了,應該看的見了,那可不一定,因為光線一定要充足,接下來就是要選擇最低照度了,照度是光的單位也就是LUX (流明) ,控制光的元件叫做光圈,這時後,您應該知了,光圈越大光進的越多,相對所稱的照度就越低,一般0.01LUX即可稱為低照度了,常見的監視攝影機一般都採用固定焦距 (4mm、6mm、8mm、12mm),但是光線越大相對容易曝光,除了可以選擇以標準 監視器 搭配自動光圈手動對焦鏡頭外,這時就要靠各家生產廠商的調整功力了;
其實每部 監視器 的CCD都會搭配一個影像處理晶片,目的就是在修正影像的條件,調得不好就容易曝光,晶片等級越高,調的用心,對光的控制越好,最好的調整目標,就是寬動態,就是影像裡亮的地方降低亮度,暗的地方提高亮度,由室內照出落地門窗時,明亮適中清晰可見,最有相關的就是影像IC裡的Gamma值;
其實說到這裡,還有很多很多要注意的地方,諸如:紅外線 LED顆數、大小、焦距mm數、防水係數、供電方式、防爆防護等級、外掛OSD選單功能、自動光圈、快門速度,等等都是重要的重點;
但是一支 監視器 會知道那麼多??廠商阿,對,就是,也有廠商不盡了解這麼多,簡單一般客人就是要便宜,進而尋找次級品、大陸製、中古翻新等等,等到客人要用到影像時,看不清楚,模糊,你花的錢值得嗎???
錄存”類比”的”錄影”設備百百種,又該如何選擇呢:
錄影 的設備分為二大類,崁入式錄影ALL IN ONE (DVR)及電腦搭配監控卡片,其實判斷選擇的重點,就是擴充性、操作便利性、錄影 效能及保全性;
1.擴充性:
一般DVR以4路8路16路32路為主,第一次選購就要想好是否會擴充,而電腦搭配監控卡片,就要考量電腦搭配主機板的擴充插槽夠多與否,監控卡片有4路8路16路監控卡片混搭,也就是4路/8路/12路/16路/20路/32路,再高的數量,一般建議以第二套系統作錄影;
錄影媒體就是硬碟,一般DVR只能 1 + 1 而且不支援超過2TB的容量,但是搭配電腦主機即可依照作業軟體 (微軟) 作為相容性根據,但是相對價錢來的較高;
但是並不是電腦容易當機而DVR比較穩定,其實取決於電腦零組件的品質與相容性,要成組成一台穩定的電腦錄影主機,還要看作業平台 (微軟) 設定功力,因此不見得DVR就比較穩定,只是DVR斷電後再送電,是由記憶體讀取LINUX的韌體做為驅動平台,所以不穩定的是Wxxdxxx,且只是因為大多廠商不會去因應現場環境及”監視”功能與監控卡系列作全盤性考量,再規劃設定調整出最穩定的電腦”監視錄影”系統而已;
2.操作便利性:
一般DVR所擁有的最常見操作介面就是按鍵面板、遙控器、滑鼠這三種,調閱資料功能為首需,點為日期點時間,以倍數回放或快轉,大多無法精準命中時間點,或是跳過時間點;
不然就是遙控器”紅外線”頻率與電視頻率重疊,麻煩事情特多;
調閱了資料就是要儲存,第一個想到隨身碟,檔案大小姑且不論,還得要搭配電腦複製、燒錄或撥放,實為不便,緊急要調閱資料,人都跑了好久,怎麼追;
如果以電腦架構,則沒有上述的缺點,還是一樣,因為DVR較便宜嘛,人客啊,如果不差這一點經費,建議你裝好一點的,比較方便呀,就一次需要,絕對值回票價。
3.錄影 效能及保全性:
這是最重要的一點,如果沒有注意,跳針及黑畫面的事件,有可能就發生了,談談吧,不論DVR或PC電腦,錄影媒體都是以硬碟為主,姑且不論儲存容量的大小,如果硬碟選擇便宜的或是某某”監視”專用碟,往往造成硬碟壽命消耗損毀太快、錄影 不全、檔案遺失等重要問題,直接建議您,硬碟選擇保固長久的高效能硬碟,並且固定於壽命年限之前定期先行更換,以確保錄影資料的保全性;
保全性做到了,那”監視錄影”效能的考量,就是選擇了,錄影 的效能取決於DVR或監控卡片的影像擷取晶片,一般4路的監控卡片或DVR,都是一顆IC作為4錄影像用,一張晶片處理30fps(每秒擷取30張影像),如果只有一個晶片那4路共用,每路只剩7.5fps (每秒7.5張影像),此時人的眼睛看物體是以視覺暫留的原理判斷物體速度,一般15fps較不會感覺遲鈍,但是15張/每秒仍然不足,建議選擇每路都是30張/每秒錄影,而且所見即所錄,這才是王道,因此選擇電腦型,則可有多家監控卡片可選擇 (當然只有自家相容囉),如果是DVR,務必以每路30張/每秒(30fps x 頻道數)和所見即所錄的效能作選擇;
因為當你看到需要的關鍵影像,那一秒只有5~7張影像格放選擇,與一秒鐘內有30張影像可以判斷動態,如此就能知道,那個人用多快的速度離開、有沒有行動特徵以及人像外觀判斷,這才是裝設”監視系統”的功用不是嗎!!!
這也攸關了硬碟效能,同一時間寫入硬碟的資料如果太大(影像解析D1、每路每秒30張、又加錄音),監視錄影 主機性能不夠強,硬碟等級不夠高 (寫入速度),將直接當機或丟失張數,到時候要調閱資料可能就會回天乏術了,千萬不要跳針黑畫面上身,客倌您說是吧。
建置一套標準的 類比 監視系統 要怎麼做:
首先選擇錄影目的 (防盜)、錄影 位置 (必經優先入侵口)、錄影 環境 (戶內外、光源、吸反光物)、錄影 清晰度 (環境動態、人物)、架設設備環境、佈線種類及方式、設備保全性、錄影 幀數、錄影 天數、監視器 數量、錄音位置與否、遠端監視、手機監控、網路ISP型態、控管權限、監看方式 (單螢幕、整合CMS)等等;
還有許多特殊因素,都要一併考量進去,否則沒有一個真正發揮功效的 監視系統,裝了也是白裝,白花花的銀子送人花,您不心痛嗎???
[wp_ad_camp_1]